一
1985年6月1日,是一个令全国中等师范系统的同仁们大为惊喜的日子。这一天,该师范系统的第一家《师范语文》报,出乎意外地在江西省萍乡师范学校诞生了。
在创刊号第一版上,江西省副省长柳斌题词:“交流、探索、创新,为提高师范语文教学质量而努力!”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立强撰文《写在发刊之前》,指出师范学校的师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尤为重要,”认为《师范语文》这一“首创之作”值得赞许。江西师范大学老教授胡守仁特作《创刊颂》,词曰:“实现四化,教育为先。陶铸浸灌,树人百年。小学始基,加之意焉。课程非一,着重语文。卓著成效,师操其权。中师母机,责任在前。提高水平,事有必然。新刊问世,‘佛时仔肩’。全国首创,旗帜明鲜。树之风声,定广其传。”省语言学会会长余心乐教授题词:“菁莪造士,棫朴作人。尊师重教,桃李迎春。科学技术,推陈出新。三个面向,务实求真。文化基础,在于语文。新苗茁长,吐艳扬芬。”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张寿康教授题词:“中师是小学之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的基础。”江西师大中文系刘方元教授以七绝一首贺曰:“花时但见群花放,姹紫嫣红无限娇。乍覩一枝横浅水,幽姿绝代仰孤标。”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孙移山撰文《要研究师范语文的个性》,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方面的报刊已经有几十家了,而师范语文,你们是首创,我相信,《师范语文》一定会以它独特的风采出现在兄弟报刊之林。”全国中师语文教研会会长、上海第六师范副教授郑洛致函祝贺:“《师范语文》出得很及时,这是师范语文教师多年的期望。我做你们的助手,协助办好这张报纸。”
创刊号一出,如一股清风吹向了千百所中师的校园,贺信、稿件随之纷纷涌入萍乡师范的收发室,报社编辑同志抱而置之案头,拆阅得眉开眼笑。在贺信中,吉林省中师语文教研会理事长李庆海副教授说:“跟中学语文教研相比,一个是繁花似锦的百花园,一个是冷冷清清的荒草地。今天贵报的诞生,无疑要将这块荒草地第一个开垦起来。”四川省冕宁师范语文组组长唐振中说:“得知《师范语文》创刊,我组教师奔走相告,一致认为这是师范语文园地的一枝报春花。”贵州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黄鹏先说:“我佩服江西的同志们有胆识,有勇气,首创了中师语文报纸。”浙江省平湖师范高级教师方伯荣说:“办《师范语文》报,非常好,在全国是第一家,祝她兴旺发达。”湖北省沔阳师范高级教师梁大新说:“贵省首创《师范语文》,在全国起了领先带头作用。可贺,《师范语文》的诞生!可敬,你们致力于中师语文教育事业的精神!”国家优秀教师、江西省中师语文教研中心组副组长舒磊说:“我们要全力把这家导向正、质量高的报纸办下去,因为这确实是一椿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诸如此类的肺腑之声,殊难缕述。《师范语文》报的创办,确乎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
回头得从它的筹办说起。
原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漆耕,在七十年代末改行执教师范语文之后,经过近五年的摸索,深感中师语文界仍处于一种互不闻问、闭目塞聪的沉闷状态,有必要创办一份刊物,以交流信息,活跃教学教研空气。他首先将这一感知商之于同仁廖维德、王世鸿、蔡源明,不意竟一拍即合,随即执笔起草倡议书,名曰《关于创办<师范语文>刊物的设想》。其中写道:“语文教学有其共同的规律,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又有其特殊的规律。中师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是什么,中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特殊要求是什么,中师语文教材从编写体系到篇章教学需要分析、研究、商讨的问题又是什么,等等,一直没有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形成研讨的热潮,也一直没有一个适当的场合可供师范语文专业人员进行认真的研讨。因此,创办一份专门研究中师语文教学的刊物是十分必要的。”廖、王、蔡、漆分别在此《设想》上签名。
1984年8月10日,廖维德和漆耕持《设想》乘火车前往省会南昌,向时任江西省副省长、曾任萍乡市副市长、萍乡市教育局局长的柳斌同志请示。柳副省长热情接待,认为《设想》很好,并嘱再去省教育厅请示金立强副厅长。金副厅长对《设想》满口赞同,同时表示将为其创刊号撰写“发刊词”,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写在发刊之前》。
从南昌请示归来之后,在保证课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迅即为创刊进行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包括向省市新闻出版部门打报告,申请批号、备案,向省内外中师发信息、组稿件;内部则着手物色人才建班子、设计版面、制定编辑计划与发行办法。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由原先的设想办刊物改为办报纸,是经同仁们反复商讨后,认为报纸周期短,交流更便捷,信息更灵通。
抚今追昔,生存了近二十个春秋的《师范语文》报,能于1985年6月由设想变成现实,乃是因有三股神力的作用。一是党政系统的,包括中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中共萍乡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及其师范教育处。二是学校系统的,即省内外的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各省的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地区中师语文心教研组、校内的语文教研组,以及全国中师语文教研会。江西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助力尤巨。三是社会层面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各阶层人士的勉励、指教与鞭策,赋予了报社同仁以奋然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三
编辑工作是整个报纸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通讯联系工作等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编辑工作的质量搞上去,就是要把这家报纸编成既姓“语文”又姓“师范”的报纸。然而,这是一桩前人不曾做过的事,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因此,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试探边总结,希望能够不背初衷,不负众望。
关于编辑工作,我们试行的原则是:
(一)、把准导向的原则。报纸是宣传舆论工具,它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就是导向问题。《师范语文》报(有个阶段易名《中师语文》,后又恢复原名。)的导向,用二十个字概括,叫“强调鲜明性,突出师范性,注重实用性,追求可读性”。强调鲜明性,就是强调报纸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健康的思想格调。突出师范性,就是要把报纸办成是中师的语文报,而不是中学的语文报,更不能是不三不四的杂货摊。其中,关键在于从培养合格师资出发,以语文的共性渗透于中师语文的个性,复以中师语文的个性丰富并深化语文的共性。注重实用性,可以说是突出师范性的具体化,要使读者通过阅读,不只是增长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而是能够据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进而形成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能力。追求可读性,主要是从文风方面考虑的。人们都讨厌陈词滥调,讨厌假话、大话、空话,讨论这样那样的八股,所以力求版面呈现真实、健康、清新、活泼的文风。
(二)、以质定稿的原则。质量,是把准导向的关键,为报纸生命所系。质量,首先讲究思想内容的质量,其次讲究语言文字的质量。在此前提下,力求道与文、情与采的统一。不符合这一用稿标准的稿件,不论出自何方人氏之手,概不刊发。
(三)、以诚相待的原则。“诚则灵”。诚是取信于读者与作者的一大法宝。诚的具体表现是:1.无论向谁约稿,在说明意向时,应辞气恳切,恭而有礼,且书写不得潦草。2.稿件合用的,不论远近,不计生熟,不分亲疏,定予刊发。3.对须作较大修改而又颇有可取的稿件,须及时提出意见退请作者修改。4.对省内外中青年教师的稿件,凡合用者,尽可能优先刊用,尤其应把扶植青年教师视为应尽的责任。5.对读者的意见与建议,主编及时批转有关责编阅复或要求责编传阅。例如,1992年12月8日收到江西万年师范读者张国根的建议后,主编是这样批的:“报纸已办七年半,受思维定势的限制,往往难于跳出既定的圈子。我们正需要清醒的旁观者,需要爱管闲事的热心人。张老师关于促进教改的建议,可启心扉,可开眼界,传在组稿中注意及此。”又如1995年2月间收到江西宜春师范高级教师朱建芳指责某些稿件的语病之后,主编马上召会,要求责编从纯洁祖国语言的高度,加强自身语言修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辨析与修改水平。
《师范语文》为四开小报,每月三期,逢十出版。根据上述三原则,辟为四版,即:
第一版:新闻言论版。刊登教学教研情况,师生展开语文活动信息;发表关于师范语文教学问题的论述。
第二版:课堂内外版。主要从师范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教五个方面,介绍训练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做出理性分析。
第三版:作文之页版。此板旨在提高学生写常用文体的能力以及如何教小学生作文的能力。本版以发表学生作文为主,适当配以作文指导之类的文章。
第四版:文学习作版。提倡师范生学会写儿歌、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以适应毕业以后去到小学施教的需要。
四
创业自古多艰。但创业的意义和价值是能够超越“多艰”的。
第一,《师范语文》的创办,在中国报刊史上开了师范类语文专业报的先河。一方面,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它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明朗的、开放的政治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由研究语文的共性,进而研究师范语文的个性,研究师范语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能没有一种与之相应的舆论工具。因此,《师范语文》的问世,又可说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
第二,《师范语文》报的创办,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校与校之间的封闭与保守状态,把省内中师各校以及兄弟省市区中师各校联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从这家报纸上,不仅可知晓本省中师各校在语文教学教研方面的新举措新经验新趋向,也可了解省外中师各校在语文教学方面作了怎样的探索和怎样进行探索。正因为如此,在1991年10月于湖南省常德市举行的二十五省市区中师语文教研会联合会的年会上,与会同仁一致赞成将《师范语文》报定为联合会的会报。实际上,在这以前,它的足迹已遍及除香港、澳门、台湾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市区。 第三,《师范语文》的创办,为中师语文同仁提供了一方发表一得之见或教研成果的园地,为脱颖而出的教学新秀和广大师范生建起了一座一展风采的舞台。在该报生存近二十年间的版面上,有中师的负责同志畅谈了改进中师语文教学的卓见,有中师语文界的前辈留下了对后来者的深情的寄语,有大批中青年中师语文同仁亮出了尽忠职守的丹心与教学有方的才华,更有许多怀有瑰丽教育梦想的中师同学借此获得了练思想、练读写的机会,并从其习作的化成铅字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稀释了职业选择上的困惑,提高了追求理想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师范语文》的创办,使中师的广大师范生多有了一位知心朋友,多有了一位可以指导自己如何学会读写以及将来怎样执教的辅导老师。不少的读者来信完全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中,有在读报之后抒写感受的,有将心爱之作剪辑成册的,有把报纸装订保存的,有在毕业之后继续订阅的。《师范语文》以其诚笃的服务品性赢得了读者的由衷喜爱。
五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但《师范语文》在机构设置上尽量求简求精。其组织关系,直接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领导,由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主办,而委托萍乡师范承办。社内无虚职,人人干实事。计设总监一人,管社务,把总关。主编一人,制定编辑计划,审阅责编签发的稿件。编辑每版一人,负责审编来稿,三校本版印张。另版式设计一人,通联一人,寄发一人,会计、出纳各一人。以上人员,自始至终,均为兼职。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整个办报期间,社内同仁不嫌待遇菲薄,一直兢兢业业,黾勉不懈。尤其难得的是,和谐相处,协商共事,坦坦荡荡,乐此不疲。在这里,笔者得虔诚地记下前前后后为《师范语文》竭忠尽智的可敬可爱的同仁们的名字。他们是:王世鸿(萍乡师范原副校长)、廖维德(萍师语文组组长,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原组长)、蔡源明、龙定安、颜家明、李江、聂根秀、刘子钦、甘霞萍、彭宜甦、肖艳玲、李成山、黄晓斌。
在这里,笔者还得虔诚地记下为《师范语文》报的办报导向、申请证号、扩大影响而发声出力、关切备至的领导与师友的名字。他们是:柳斌、金立强、黄定元(省教委主任)、贾献文(省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郑洛(全国中师语文教研会会长)、解苏卫(萍乡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刘建中(萍乡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廖庆丰(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舒磊(省中师语文中心教研组副组长)。
新世纪初,随着全国中等师范学校的陆续撤并、转轨、升级,于1985年6月1日诞生于萍乡师范学校的《师范语文》报,至2005年2月28日止住了前行的脚步。在中国百年中等师范教育史上,也许会有深怀“师范情结”者为它写下不无可观的一页吧。
衷心祝愿祖国师范教育事业更焕辉煌!
(作者漆耕,原《师范语文》报的主编)
2018年4月5日脱稿